- 刘玥;郭路;褚怡然;
目的 探讨患者信任在门诊预约与就医体验间的中介效应,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供学术参考。方法 利用2024年12月—2025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双院区门诊部进行问卷调查的1 200份样本,进行门诊预约、就医体验、患者信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SPSS 27.0 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4模块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患者信任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研究发现,患者信任在模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95%CI:0.044 6~0.180 5,P<0.05),门诊预约通过提高患者信任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结论 门诊预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就医体验,还可以通过患者信任的中介间接影响患者就医体验。完善的门诊预约系统有助于引导患者建立对医院的信任,促进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
2025年06期 v.25;No.272 862-864+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郭晴;周洁;于小双;杨茗扬;韩梦琪;宋欣;李晶;应娇茜;
目的 探讨应用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在提升危急值全流程管理效率的实施效果,为其他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改进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为研究对象,该院于2024年1月起利用OKR法开展危急值管理专项整改,设定“提升危急值管理效果”为核心目标,将其拆解为“危急值系统接收率达95%以上”“病历规范书写完成率达85%”等量化关键成果,并实施全员培训、信息化系统优化、制度流程完善、多科室协同及月度复盘跟踪。结果 整改后,病历书写完成率、病历规范书写率、超时接收率等反映危急值管理效能的几个量化指标均较前好转。结论 通过OKR法统一全院战略目标,定期开展数据复盘动态调整方案,该院危急值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为其他医疗机构危急值管理提供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5年06期 v.25;No.272 86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姚瑶;范桂华;毕树英;茆广绪;钱雅洁;樊春凤;
目的 研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HFMEA)在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HFMEA对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医院感染高风险事件,最终将保洁管理、手卫生、多重耐药菌患者管理确定为3个失效模式,将人员接受能力差等9项确定为潜在失效原因,对其进行风险控制与干预,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 除了保洁人员院感意识薄弱这一潜在失效原因外,HFMEA干预后,其余8项潜在失效原因的RPN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卫生的依从率、保洁的清洁合格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多重耐药菌患者管理方面,隔离措施的落实率、保洁规范性、诊疗操作规范性、手卫生依从性以及陪护宣教合格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HFME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降低院感事件的发生。
2025年06期 v.25;No.272 869-872+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钟雯;李颐;王艳慧;周亮;涂莹;谭辜钰;
目的 围绕介入手术室,在医联体背景下构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且进行实证分析,为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精准、高效评价提供支撑与依据。方法 在2024年7—9月间,以循证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评价,将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作为基本框架,以介入手术室为对象,对相关护理质量指标进行初步拟定。在2024年10月,共选取专家28名,以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2轮),对指标进行修订,最终明确指标,并开展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专家函询工作共计2轮,首轮问卷回收率为85.71%(24/28),首轮函询专家的Cs、Ca、Cr分别是0.895、0.942、0.919,第2轮问卷回收率、函询专家的Cs、Ca、Cr分别是100.00%(24/24)、0.891、0.941、0.916,Kendall's W值在0.088~0.301内(P<0.05)。最终构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含结构、过程、结果指标分别为1个、5个、2个。干预前、后均纳入50例介入手术患者,实证分析得知,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4.00%)较干预前(16.00%)低(P<0.05)。结论 基于医联体背景下构建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实用性、科学性突出,可为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评价与不断改进、优化提供切实指导,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2025年06期 v.25;No.272 873-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琳;银琳;陈欣静;高世龙;
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院构建了基于预住院结合日间手术的一站式医疗服务的新型就诊模式。方法 自2022年8月起,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为实践载体,构建多维度协同机制:(1)流程重组:建立标准化流程,通过“检查前置+信息互通”实现术前检验、检查、麻醉评估等环节前移至预住院阶段;(2)资源整合:组建一站式医疗服务中心部门为全方位服务协调中心,集缴纳押金、检查预约、检验、检查、床位调度及“一键式入院”为一体式诊疗服务链;(3)管理闭环:建立“门诊就诊评估-预住院检验检查-日间手术麻醉评估-逆转门诊就诊-住院治疗或日间手术治疗-住院后或术后随访”就诊闭环流程。结果 实施三年来,2024年较2022年比较:全院的出院人数增多3万多人次,择期术前平均住院日降低了0.4 d,病床使用率提升了10.72%,病床周转次数提高了10.86%,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4%左右。结论 该模式通过流程重组、资源整合和闭环管理,有效提升床位周转率和加快病床使用率,降低术前平均住院日,形成可推广的精细化管理范式,为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提供实践依据,兼具社会效益与运营价值。
2025年06期 v.25;No.272 877-88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敬佳佳;周海若;舒冠男;刘洪江;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医院公文督办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公文管理效能,优化行政流程。方法 以华南某三甲医院为研究对象,针对2023年公文办结率低(74.99%)的问题,通过鱼骨图法分析效率瓶颈,构建基于PDCA循环法的分类分层督办模式。将承办部门按年办文量分为高、中、低量三组(>400件/年、100~400件/年、<100件/年),采用“联络员+负面清单+责任人追踪”机制对低效部门重点干预。结果 实施后低效部门办结率从干预前26.93%~87.86%提升至58.25%~100%(P=0.028),2024年全院年均办结率达93.30%,较基线提升18.31%。结论 分类分层督办模式可显著提升行政效能,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272 882-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孙靖;赵凤姝;吴华;张纪军;
医疗设备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保障医疗设备完好率是医院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引进可靠的医疗设备维护服务可以整体提升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研究以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例,对引进维护服务后临床满意度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探索,构建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通过反馈机制调整医疗设备维护服务评价方案,旨在增强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降低医疗设备维护成本,且对医院高质量发展形成助力。
2025年06期 v.25;No.272 887-889+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张晓东;许明华;凌翔;陈建明;罗竹成;
目的 研究医院信息项目外包服务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外包服务管理,提升智慧医院建设能力。方法 运用SWOT模型对医院信息项目外包服务进行全方位分析,结合医院实际外包经验,研究外包服务的相关问题。结果 SWOT方法能对信息外包服务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利用外包优势,加强外包服务的流程和安全管理。结论 医院信息项目外包服务能够降低成本,弥补技术短板,释放信息部门能力,提高运维水平。
2025年06期 v.25;No.272 890-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冯素花;吴健;陈美玲;郑楚玲;刘彩芳;
目的 研究影响ICD-9-CM-3分类编码准确性的多方面原因,通过识别关键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提升手术操作编码的精确度与标准化水平。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系统列举并详细解析了多种影响ICD-9-CM-3准确编码的因素。通过实例举证,分析了临床医师在书写手术操作名称时的不规范行为,以及编码员在编码过程中过于依赖医生书写、忽视编码规则、未充分阅读病历及手术记录等问题,进而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导致手术分类错误。结果 影响ICD-9-CM-3编码准确性的主要原因包括:临床医师在书写手术操作名称时缺乏规范性,未能详尽描述手术的关键要素;编码员在编码过程中过于依赖医生的书写内容,未能严格遵循编码规则,且未能充分、深入地阅读和分析病历及手术记录,从而导致了手术分类的误差和偏差。结论 手术操作名称的每一个组成成分都是影响编码准确性的重要环节。确保手术操作名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提高ICD-9-CM-3编码的精确度至关重要。为了提升编码质量,临床医师需提高书写规范性,编码员则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严格遵守编码规则,并全面、细致地审阅病历及手术记录,以实现手术操作的精准分类与编码。
2025年06期 v.25;No.272 894-896+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陆新东;朱虹;
目的 通过对各种贫血的临床分型与类目、病理分型与共用亚目的对应关系进行总结,以期解决各种贫血类目及亚目使用混乱的问题。方法 检索常州市某三甲医院202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主要诊断疾病编码在D50.000~D64.904(各类贫血)和E61.1(不包括缺铁性贫血的铁缺乏)上的出院病案,由1名高年资临床质控医师和1名有病案副主任技师技术资格证书的编码员对每一份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进行核查和分析,筛选出主要诊断编码缺陷病案,统计汇总到Excel表中。结果 检索到主要诊断为各类贫血的病历473份,临床选择和编码缺陷的共有101份,从中选择6份进行案例分析。结论 编码员必须主动学习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不断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增强对疾病诊断的判断能力。病案管理部门应建立提高ICD编码正确率的长效机制,提高ICD编码质量。
2025年06期 v.25;No.272 897-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郝晨晟;王国林;狄佳;
目的 探究应用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日间手术病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以2022年7月—2024年6月从某院日间手术病历中随机抽取148份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PDCA循环管理实行时间分为对照组(2022年7月—2023年6月,73份,采取常规病历管理)、观察组(2023年7月—2024年6月,75份,采取常规病历管理+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病历规范情况、病历书写缺陷情况。结果 两组日间手术病历24 h入出院记录、入院评估记录、出院评估记录、麻醉门诊风险评估记录、术前讨论记录、手术及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护理记录等各项质量规范性相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日间手术病历书写缺陷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日间手术病历质量管理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能够提高日间手术病历质量,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予借鉴。
2025年06期 v.25;No.272 902-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魏唯;蒋心梅;肖启强;崔蔚旻;
目的 评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营的影响。方法 基于安徽省某省级三甲医院2022年12月—2024年12月的运营数据,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interrupted time series, ITS),以2023年12月安徽省调价政策为干预节点,量化评估政策实施前后手术收入、检验收入及成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手术类调价后首月收入跃升612.5万元,增长11.72%,调价项目贡献率达42.5%,长期月均增速提升至78.9万元,技术劳务收入占比从6.1%增至10.1%;检验类调价导致首月收入下降1 032.4万元(P<0.001),但通过国产耗材替代(省集采检测试剂平均降幅53.9%)与流程自动化(减少检验人员约30%~40%的重复劳动),月均降幅收窄至19.5万元,推动检验服务向技术驱动转型。结论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通过“技术价值补偿”与“技耗分离”双重机制,有效优化了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建议公立医院深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技术劳务价值导向的定价体系,协同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经济效益与医疗质量协同提升。
2025年06期 v.25;No.272 906-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秀玲;刘志涛;姜晓敏;张善涛;仲跻虎;张汝卫;史纪元;齐朋;曲言正;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中医DRG结合西医DRG付费模式在中医医院实施效果,为中医医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语言对样本医院实行中医DRG结合西医DRG付费前后1~2年内的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实行中医DRG结合西医DRG付费后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下降,平均权重(CMI)增加;费用结构发生改变:西药费、辅助检查费占比下降,中医治疗费占比增加,各组数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2.2e-16)。结论 中医DRG结合西医DRG付费改革模式能够促进中医医院降低医疗费用、控制医疗成本、优化费用结构,能够促进中医药诊疗特色的发展。
2025年06期 v.25;No.272 910-912+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彦科;王箴;张丹;张惠云;
目的 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妇幼保健院护理招聘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某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的护士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样本量计算根据维度数的5~10倍计算,总计在以上3个部门总计纳入75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每个部门均选择25名,并将孕产保健部记为A组,儿童保健部记为B组,妇女保健部记为C组。通过半结构式访谈,选出优秀组(综合分值≥90分)53例和普通组(综合分值<90分)22例。对比各组一般资料,各组胜任特征分值,比较不同评分组胜任特征分数,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护理招聘指标体系,分析构建的招聘指标体系应用在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护理招聘中的效果。结果 各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胜任特征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秀组基本护理能力、保健管理、循证实践、沟通交流、专业文化素养、伦理道德、病情评估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分值均高于普通组(P<0.05)。2023年度构建的招聘指标体系应用在护理招聘中的效果优于2022年度未用时(P<0.05)。结论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妇幼保健院护理招聘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服务于护理招聘过程,可在招聘中进行推广应用。
2025年06期 v.25;No.272 913-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姜瑛;张维福;薛青云;马传庆;常起;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当前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本研究综合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探索构建9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的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临床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路径。在充分发挥高水平公立医院的主体、主导、主帅作用的同时,通过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临床复合型人才,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提高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年06期 v.25;No.272 917-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鹏程;董雪梦;程静;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三甲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群体层面上优化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水平的线索。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2021年9—12月利用自设计问卷对安徽省内9家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职业倦怠者共291人,总体检出率为49.5%,职业倦怠得分与薪资满意度、职业发展满意度呈负相关,与工作压力感知度呈正相关;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者锻炼者职业倦怠得分低于从不体育锻炼者;睡眠质量满意者得分低于不满意者。结论 安徽省三甲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在医务人员中处于中等水平,职业倦怠状况亟待改善。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况,从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考虑,“双管齐下”对症缓解护理人员职业倦怠。
2025年06期 v.25;No.272 923-925+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亚军;龚韩湘;陶向南;
医院护工作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职业污名化的困扰,这不仅损害了其职业尊严,也影响了服务行为和职业发展路径。文章旨在探讨医院护工职业污名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再生产逻辑,深入剖析了其文化根源和制度性困境,同时揭示了污名内化与服务异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心理赋能”与“制度赋权”双路径理论框架,通过增强个体心理韧性和改善制度环境协同推动护工职业形象的正向重构和职业生态的重建,从而实现职业去污名化与服务行为的伦理突破。
2025年06期 v.25;No.272 926-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霍全波;杨晓彤;张玮;严玄月;付雅鑫;刘俊卿;阎玲;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对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的选择偏好,为互联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采用文献检索与专家函询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10个影响老年肿瘤患者选择互联网医院的相关属性,通过KANO问卷筛选出6个关键属性形成最终的DCE问卷,共11个选择集和1个“质量控制”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老年肿瘤患者收集有效问卷318份,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混合Logit回归分析。结果 天津市某肿瘤专科医院就诊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医院等级为三甲医院(β=0.661 6,P<0.05)和具有肿瘤院外康复指导(β=0.559 9,P<0.05)的互联网医院。页面操作流程(β=0.352 2,P<0.05)与适老化无障碍模式(β=0.357 5,P<0.05)是关注度较低的两个属性。在亚组分析中,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收入的患者,医院等级以及肿瘤院外康复指导仍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但男性患者更注重页面操作流程(β=0.378 3,P<0.05)和适老化无障碍模式(β=0.373 7,P<0.05),而女性患者更关注医保报销覆盖范围(β=0.435 9,P<0.05),其影响大于男性(β=0.394 7,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患者更关注医保报销覆盖范围(β=0.423 0,P<0.05)和自主预约检查功能(β=0.467 0,P<0.05);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的患者,更关注页面操作流程(β=0.364 7,P<0.05)和适老化无障碍模式(β=0.359 1,P<0.05)。结论 医院应提高老年患者对互联网医院的认知和信任,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教育与支持,简化操作流程,强化适老设计,突出医保覆盖信息以兼顾性别、收入差异化需求。
2025年06期 v.25;No.272 930-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志平;管细红;杨惠中;欧阳辰泓;姚瑶;
目的 分析江西省远程医疗协作网(以江西省人民医院为例)的实践现状,为提升远程医疗服务效率、健全全省远程医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课题组从江西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以江西省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建设现状)作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此为基础提出发展策略。结果 江西坚持“全省一盘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探索试点先行、搭建全省平台、制定配套政策、加大培训力度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行远程医疗;江西省人民医院率先示范,省内首个省级远程会诊中心于2015年12月建立,通过创新“远程医疗协作网”模式,推动医联体建设进程,其中2024年完成远程医疗服务20 417例次、远程手术示教182场。远程心电自启动以来累计数据113.829 5万条,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质量,推进分级诊疗落地,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题。结论 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卫生健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远程医疗,与传统医疗行业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探索实现远程医疗协作网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下一步,在国家、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完善系统建设、加强质量控制、健全配套政策、科学运营管理,推动远程医疗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一网式服务,一网式监管”。
2025年06期 v.25;No.272 936-938+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管智颖;张更路;
AI诊前服务是医疗过程中的先行应用,在诊前服务中,其应用的核心优势在于更专业的接诊知识、更好地与患者达成理解与沟通、更准确的诊断,其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远程初诊、诊前预问诊、智能分诊与导诊、智能陪诊。通过AI诊前服务的创新应用,能大幅度提升诊疗效率、诊断准确性、患者满意度,但数据隐私安全、技术准确性与可靠性、医学伦理问题以及人员接受度仍需进一步突破。
2025年06期 v.25;No.272 939-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纬;吴起宏;
目的 针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落后等问题,落实“科技强审”战略,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助力审计监督全覆盖目标实现。方法 在现状研究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建立模型自适应优化机制,以大数据技术赋能审计全流程的解决方案。结果 设计“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用户层”四层架构,集成智能分析预警、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及整改跟踪四大模块,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风险实时监测,突破规则模型限制,提升审计智能化水平。结论 该系统路径促进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为破解效能瓶颈提供方法论支撑,可为行业推广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25;No.272 942-945+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柴;刘陈钰;高晓军;宫晓萌;杨春雨;张策;
目的 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后期实现软件转化,用于不同医院的管理会计自动化评价。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指标,建立量化评分标准,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模型实现体系指标的自动化预测,评价模型效果,探讨软件转化途径。结果 德尔菲法两轮问卷肯德尔协调系数均达到要求(P<0.05),确定6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23个二级影响指标。人工智能模型建模良好,ROC曲线下面积0.959,P<0.001,具有很高的准确度。结论 该指标体系可以为公立医院管理会计日常工作监测提供参考,通过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评价不同医院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水平。
2025年06期 v.25;No.272 946-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桂文;何杏仪;吴端仪;欧阳燕婷;刘思蕴;
目的 分析药师参与智慧药学平台维护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的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段划分为空白组(2023年1—3月,采取传统人工处方审核,305 411份)、对照组(2024年1—3月,采取智慧药学平台系统原始规则审核,339 042份)、实验组(2024年4—6月,采取药师参与维护管理后的规则审核,317 902份)。评估处方合格率、各类型不合理处方占比、假阳性率、人工审核处方比例、打回处方率,对比三组管理成效。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方合格率分别为99.52%和99.60%,均高于空白组的98.74%,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实验组的不合理处方类型中给药途径不适宜、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适应症不适宜和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占比为16.57%、29.42%、20.55%和33.46%,与对照组的23.28%、15.74%和30.38%及30.50%,空白组的40.08%、27.11%和19.91%及12.9%相比有差异(P<0.05);实验组的处方审核假阳性率、人工审核处方比例分别为0.40%和0.88%,均低于对照组的0.70%和1.10%,打回处方率(0.78%)高于对照组(0.10%)(P<0.05)。结论 药师参与智慧药学平台维护管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2025年06期 v.25;No.272 95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亚兰;唐喆;刘芳芳;杨显武;施建芳;张燕燕;
目的 创新构建一套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方法 深入分析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依托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纳入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采取针对性措施逐项解决。结果 实施完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节点、设立设备管理委员会、创新使用新型设备标识牌、开发移动平台客户端、实现管理数据可视化。结论 具有疾控特色的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设备从需求、验收、使用、维保、计量、停用、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动态、信息化的管理,强化了设备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为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服务。
2025年06期 v.25;No.272 95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